top of page

互聯網企業究竟係乜東東?一文解釋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

  • Max Poon
  • 2023年5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淺談互聯網企業


香港地,好多朋友說是文化沙漠,文化產業難以發展,因為在重度資本主義之下一切利益至上,與盈利無關無商業價值的項目除非政府撥款,否則很難得到企業青睞,難以成功。然而,對於筆者而言,雖然互聯網又或創科產業有商業價值,但在香港卻更難孕育出一間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因為社會結構、文化土壤、人口基數等,已經決定了互聯網企業的軌道。


當然,互聯網企業包含眾多種類,例如購物相關的電商平台、通訊為主的溝通軟件、O2O的流量入口等,但其本質都未曾改變。今天希望花少少時間講述下較少香港人認知的互聯網產業鏈。


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


所謂互聯網模式,其實一言以蔽之,就係「聚眾」,人口基數決定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與終點,越多人在平台上使用,黏性越高,則互聯網企業會越賺錢。簡單而言,可以將互聯網企業當作一間幾乎將「規模化效應」推至無限的公司;只要當基礎建設做好,產品足夠好,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展,每一個人都會使用。例如騰訊的微信、Meta的Facebook、阿里的淘寶,成為流量入口後,可以快速變現,成為現金牛,每秒鐘都在賺錢。互聯網企業善於跨界的優勢在於其用戶平臺的流量優勢,憑藉流量,互聯網公司能夠很容易的發展各種基於互聯網的服務項目,也能跨界到線下給實體服務產業導流。


這亦解答了為何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在早期、中期甚至上市後都在不斷虧損,然而投資人卻繼續蜂擁而至,將估值不斷上調。其原因如上,就是大家都設想當互聯網企業增長至一定規模後,能夠變現流量,從而創造極高的回報。當然,每一間互聯網在Pitch投資者時都有同一個夢想,但事實上到最後能否真的如創始人所願達到理想回報,則是未知之數。


成功例子中外都不少,成功產品香港人都在每天接觸使用,例如Facebook Instragram等。然而失敗例子卻是更多,共享單車的「OFO」、共享辦公室的「Wework」、線上房地產中介「愛屋吉屋」、奢侈品電商「尚品網」....簡直如天上恆河、不勝枚舉。在不斷融資時又何嘗不是「獨角獸」,估值過百億,號稱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人類(一聲歎息),但最後亦只有黯然謝幕,令人不勝唏噓。


先燒錢,後賺錢的商業模式究竟是否能夠持續?則是下次再深入探討。


互聯網企業有幾賺錢


有別於傳統企業,可以容納競爭對手,互聯網領域可以稱之為「贏家通吃」、「九死一生」,但同樣而言,一旦成功,其盈利能力猶如印鈔票一樣,可以說是「好過去搶」,所以反映在過往香港股市的股王騰訊、阿里即可見一斑,長期保持高股東回報率,不斷創新高,與傳統企業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擁有著巨大的用戶流量,無論是賣廣告、做遊戲、做電商,變現輕而易舉。筆者嘗試用更具體的文字表達一下擁有巨大流量的互聯網企業如何變現。


互聯網巨頭A,開發一款手游,80人的團隊做大半年,成本大概2000萬左右,由於擁有人口基數,流量平台加持,只要遊戲正正常常但配合鋪天蓋地的推廣以及朋友圈間的分享,一年流水數十億不是夢,資本回報率之高令人瞠目結舌。一隻成功的互聯網手游的流水,已經頂上N間上市公司一年的營業額。傳統行業淨利潤能夠到30%以上基本上已經是神級,但對於互聯網公司某個項目上估計尚未立項就已經被否決。


正如上文所提及,互聯網公司的「規模化效應」理論上接近無限,投入小成本低,尤其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低,研發和運營成本幾乎不增加,所以互聯網軟件研發和維護都非常輕鬆,只要能通過萬級用戶的測試,基本上就等於可以讓千萬用戶使用了,一旦正常運營起來,團隊基本就可以「訓低」數錢,達到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境界。


相反,傳統企業雖然也有「規模化效應」,但其曲線始終遠遠不及互聯網企業,想要做更大生意往往需要更大的資本投入,用資本以及用人力推動生意。試想想,一間餐飲集團想要擴張,唯一方法只有租更多或者更大地方,投入裝修成本開業,對比互聯網企業其資本運用完全是天與地。因此,為何互聯網行業令人趨之若鶩實在不無道理。

每天都在顛覆的行業


聽起來互聯網公司如此賺錢,是否應該全副身家購買互聯網企業的股票?答案當然是否定。


君不見大量風險投資機構(Venture Capital)投互聯網企業猶如撒鹽一樣,皆因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荊棘滿途,九死一生,好像「打大佬」一樣,一輪融資一輪融資地往上打,每次融資都是孤注一擲,隨時「瓜柴」,就算IPO上市後都不代表能夠成為巨頭,一夜之間可以瞬間被顛覆。由此可見雖然成功後的互聯網企業可以享受到「流量紅利」,變現能力極強,但反之此商業領域競爭難度極高,一山不能容二虎,非常容易被顛覆。


互聯網大佬資本雄厚,坐穩行業霸主,但其實互聯網企業都有極強的危機意識。從雅虎到Google、從Myspace到Facebook、從eBay到淘寶,不斷革新不斷顛覆,歷史揭示了互聯網企業的窘境,隨時可以動搖到其霸主地位。阿里淘寶打贏eBay成為霸主,卻可以有一個京東劉強東分一杯羹,其後又殺出拼多多黃崢;騰訊佔據微信流量,短視頻卻又需要與抖音爭短視頻賽道,又需要與網易米哈遊一堆遊戲公司搶遊戲市場,跟釘釘競爭企業市場,永無寧日。每間公司都日以繼夜建立護城河,還需要不斷關注市場新興的對手,複製山寨跟注、又或收購納入系統。



正如文初所提及,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靠聚眾,靠用戶的使用習慣,一旦用戶「變心」,流量不再,就等於為互聯網企業判上死刑。一隻新App可能一個月時間就可以爬上排行榜頂端,同一時間當日的ICQ、MSN,今天已經失去影蹤沉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但最後本質不變,都是返歸到使用資本的能力,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如何為股東創造價值這個核心課題之上。

Comments


Drop Me a Lin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35 by Train of Thought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