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如何提升個人深度思考方式(二)

  • Max Poon
  • 2023年5月1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上文提及,人腦非常神奇,與各讀者大概分享了人類學習的原理,從「大腦皮層」到「基底神經節」,不斷的訓練能夠令大腦適應更高強度的思考,從而不斷提升個人的思維方式。


 

本篇文章將淺談4點訓練自己思維方式的方法論,希望為各位讀者提供另一種思考路徑。



1、將思考和行動模板化


無論是讀Steven Covey的《7 Habits》,抑或讀Ray Dalio的《Principle》,你不難發現其背後理論或者最後想展示出的道理幾乎同出一轍,雖然展示方式不一,但往往都存在住一種從表象看本質的思考方式,並且在做人、做事中不斷改善、調整,最後將運作的「系統」逐步臻至完美狀態。


按照Steven Covey的解讀,自我提升以及完善是一個過程,猶如正向螺旋(Positive Spiral),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期間不斷反思、實踐、改正錯誤,最後得到升華。



好,往後一步,在進入改善過程的正向螺旋之前,則需要有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思考能否將此事設計流程化體系化。


簡單而言,就係在每次做成一件事情,都思考能否將這件事情設計成為一個流程。


大到企業內部的項目管理、營運模式了;小到個人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要思考從中找出「能夠複製及遷移」的關鍵,並且要流程模板化、其後體系化。流程模板可以是步驟、可以是模型、可以是一整套SOP、可以是Excel、亦可以是簡簡單單一套行之有效的習慣,先梳理、後使用。


一旦變成流程,也就意味著:當再次面對類似的問題時,無需重複操心,可以直接調用已有流程解決。亦即將工作流程猶如大腦一樣從「大腦皮層」成長至「基底神經節」,從此節省大量時間及資源,Minimise大量不必要的重複性思考。


講起來容易,但核心在於「認知」。大部分人工作都是水過鴨背,生活當中的事情發生過後就如風飄走,並無記錄、總結、歸納、最後流程化的習慣,然而,當開始有模板化的認知時,你的總結能力就會得到訓練,吸收資訊及使用資訊的能力亦會隨之然提升。


流程、模板的本質是甚麼?其實就是你自身「內在系統」的一部分,無數的流程及模板形成了你的個人系統,從這個系統去了解外部世界、處理事情。

人的成長,思維方式的提升,其實就是不斷將新問題、新情景內化到自己的內在系統,成為自己系統的一部分。所有你面對過的問題、難關,都會一一成為你的資糧,幫助你面對未來的挑戰。系統不斷壯大,解決事情的能力亦會水漲船高,經常聽到別人說Problem Solving Skills,其實捉錯用神,因為技能是工具,本質是你內在系統的強弱。

2、用經濟鏈條思考世界


當你有流程化思維方式後,由於知識得到歸納、總結,無論是個人思考效率,又或工作的產出都會得到提升,同時間你知識點的儲存量都會不斷增加。


訓練自己深度思考能力的第二點,就是盡量將看似完全無關聯的知識點經過內在系統串聯,嘗試用內在系統的邏輯來解釋你所面對的新情景,久而久之,你的系統會逐步成熟,形成一套自己的觀點與評判事情的方法論。必須注意,此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必須具備「可塑性」與極具彈性,體系會不斷吸收外界資訊、知識,從而改善及不斷迭代,否則就會變成食古不化無法跟上時代。


再嘗試闡釋一下何謂用自己系統解釋不同的知識點:


舉個簡單例子,用商業活動解釋,當你步入一間餐廳時,你除卻品評食品質素以外,可能就開始思考到餐廳所處地理位置從而判斷到租金尺價,從而倒推大概知道物業價值;同時又可以從食材思考背後的供應鏈;又或判斷多少張臺及人流量思考到其翻檯率;又或從裝修細節看到店主的資本投入;又或觀察流程管理得知業務的可拓展性等等。


多嘗試用經濟鏈條解釋商業活動,逐步就可以理解背後邏輯,明白人做事背後的原因;知識點互相協調連接,最後內在系統就會越加強大。知識點不限於知識,更包括經驗,包括歷史原因、世界局勢、人性等等。

知識節點增加,相互連接的可能性就會越多,心智世界亦會不斷擴大,慢慢成長。


3、必須打造成長型系統

有了流程化的認知,加上經常連接知識節點,你的「內部系統」就會逐步建立,如上文所言,你逐步有了一套評價事物推演事物的體系。


然而,慎之又慎,「內在系統」應該是一個動態系統而非靜態,具備可塑性及彈性,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一個缺乏彈性的內在系統,基本上在社會上隨處可見,你會發現這種人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經常與人吵架到面紅耳赤,難以聆聽與接受新事物,但進步空間又極少多年來一成不變。問題核心在於這種人的思維框架已經定型,「內部系統」猶如一個小圈子築起了高墻,資訊進入系統時往往經過審查篩選以配合內部系統,並調教到與內部系統一致後才允許進入,簡單而言就是建立起自己的同溫層,「永遠只是想聽自己想聽的話」。

心理學角度有一個名詞叫「Confirmation Bias 」,人類總會選擇性地搜集有利自己觀點的資訊,從而支持自己的看法。


封閉式的內在系統,雖然對世界有了一套認知,但由於系統缺乏彈性,吸收力弱,這類人會通過一套機制去扭曲外界資訊,從而符合自己的認知,實在無法扭曲,則無視,反正不會影響他的生活。

所以人生為什麼需要經常跳出舒適圈,因為一個人在固定位置坐得越耐,做事越舒適慢慢適應後,人就會很容易扭曲自己的心智世界,用自己的目光去給世界加濾鏡 ,這就是所謂「中心化效應」。所以論語為何教導人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就是要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修正自己。


反之,一個具備「可塑性」及極具彈性的系統,我稱之為「成長型系統」,則是主動去探索世界及擁抱變化。


成長型系統可以保證遇到外來衝擊時能夠自我調整,不斷迭代更新,通過學習、修正、微調等來適應世界,從而令系統更加成熟、穩健、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強大。成長型的內部系統更容易適應外部環境,亦即具備《黑天鵝》作者Nassim Taleb提出的「反脆弱性」(Antifragile)。


簡而化之,建立成長型系統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1、用開放性的態度接觸外部世界,不斷接受新信息、接觸新情景


2、嘗試將新信息融入到自己系統,建立流程及模版


3、改善流程,逐步演化成為更強大的系統


4、用更新的系統去接觸世界,重複第一步


好,到了這一步,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做人、做事,背後的原理都是同出一撤?做事,則需要不斷建立流程、模版,然後改善、優化,企業進入正向螺旋,越轉越強大;做人,則是不斷成長自己,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思考深度。所以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齊治平),其實背後邏輯就是人從自己開始改變,逐步將影響圈擴大,最後達至「平天下」。


4、以原則為中軸地成長


你能會問:


人究竟應該以甚麼為核心來驅動成長?內部系統的迭代以甚麼作為指標?

到了這一步已經涉及到人生命的深度,在《7 Habits》中其實有較為深入的探索。有人以賺錢為中軸;有人以事業為中軸;有人以家庭為中軸;本文起初提過的兩位大家 —— Steven Covey還是Ray Dalio都不約而同講述,人必須以原則為中軸。


本文篇幅有限,並不準備太過深入探索此課題,但簡單而言,人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願景及目標,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底下,去探索外部,然後回歸內部,改善自己的系統;關注點亦必須從外在回歸到自身,始終,以願景作為前提下,才能活出豐盛的人生。


最後,祝願永遠保持對人生的熱情,保持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以此為中軸,一定可以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更具思考深度的人。

Comentarios


Drop Me a Lin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35 by Train of Thought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